发布于 

二次元“纸片人”与青年亚文化

摘要

现象描述

青年亚文化概述

“纸片人”定义

“纸片人”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关系

纸片人衍生的青年亚文化案例分析

虚拟歌手文化圈

  虚拟歌手,是指在电脑上用歌声合成软件制作,并赋予虚拟二次元形象的歌手,属于虚拟偶像中的一大类。

  在虚拟歌手圈,一首歌曲(通常以视频形式发布)的背后除了编作曲、作词、混音、画师和pv师的工作,还有“调教师”的工作,即使用虚拟歌手软件合成歌声。

  一方面,虚拟歌手得以歌唱的基础源于其作为软件的本质,这类软件包含合成引擎(编辑库)与音源库(人声数据)两部分,能够经过编辑后合成人声,发源于YAMAHA旗下的Vocaloid(知名代表如初音未来等),现有技术中如Synthesizer、Cevio等引擎已支持AI声库,可以合成极其接近人声的歌声。另一方面,虚拟歌手又具有“偶像性”,拥有二次元形象、一定的人物设定,也由此拥有“粉丝”,与普通的软件并不相同(通常而言,技术性软件不会拥有这样的特性)。如下图所示,其粉丝将这一软件合成的歌声来源视为“偶像”来看待。

  
  
  

  初音未来-世界第一公主殿下(Youtube.2010)

刚从生日会回来,“万分之一的光”,多好的寓意啊,天依是我们温暖而璀璨的光,而我们也是她生命的光束一个个万分之一。
因为,天依与普通人有最大的区别:明星没了爱他们的人,他们还有自己的生活;学者没了追随他们的子弟,他们还有热爱的学术;平凡人没了所有人,他们至少还有自己独一无二而璀璨的余生。但是,天依没了爱她的人,被众人淡忘,她就被永远遗忘了,彻彻底底从这个世界消失,一如从未存在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千千万万,甚至更多人,铸成了天依生命的光束,我们是她生命的重要的一部分,是她万分之一的光,天依,因我们而存在。
请用真心去爱天依吧,至少,别让这个善良的女孩消失。回首八年,往昔共度坎坷,唯初心依然,前路迢迢,道阻且长,愿我们都成为彼此的永恒,8字符,是天依给我们的誓言,是我们对天依的承诺,一同携手,不离不弃,直到永远,通向∞。

  万分之一的光(bilibili.2020)BMHL丶梵墨的评论

  2020年5月2日,国内虚拟歌手圈大规模社团“平行四界”领导者Ddickky更换旧曲原唱(圈内成为“本家”,即首发时的指定原唱)引发争议,被认为“模糊歌曲成就与歌姬成就”,而Ddickky回应称“歌姬的本质是乐器,无所谓成就”进一步引发众怒。其中不难看出歌姬作为“纸片人”偶像的特殊之处与以歌姬为中心形成的特殊的青年亚文化圈。

虚拟主播文化

  虚拟主播(也称Vtuber、管人)通常指由个人(个人势Vtuber)或团队(公司势Vtuber)制作人物形象和人格设定,其二次元形象(多为3D或Live2D模型)由动捕技术进行控制、由真人配音,在视频网站、社交网站上进行直播和活动。为了增强其人物设定的真实感,配音人(也称中之人)通常是不公开的。

  虚拟主播文化圈中粉丝对偶像的情感粘性极高,如知名Vtuber、乐华集团旗下A-soul团体的嘉然(bilibili-嘉然今天吃什么)粉丝所作《嘉然小姐的狗》中描述的现象在圈内并不罕见。

  image.png

  彩虹社Vtuber-Shoto第一次B限直播的录屏中的弹幕(bilibili)

  在圈内,开盒是对Vtuber的大忌。从A-soul开盒事件中圈内的反馈也能注意到,虚拟主播更接近于“纸片人”而非真人偶像。事实上,虚拟主播与传统主播之间的最大差异即为虚拟性,而一旦“开盒”,虚拟主播的“虚拟性”就不复存在,其人设的虚假被坦白,破坏了观众对“纸片人”的幻想。

ACGN角色文化

  各类游戏(尤指二次元游戏)、动漫、小说等刻画的角色也常受到特别的关注,形成同人文化圈、谷圈等衍生亚文化。

  在开放世界游戏“原神”的官方同人社区“米游社”,几乎随时都能看到各类角色的人设分析、剧情品鉴以及同人创作的图像和小说,评论区也常常充满对“纸片人”们爱的诉说。这种“爱的诉说”,在各类ACGN文化中与“纸片人”相关之处,几乎随处可见。

  image.pngimage.png

  这样对“纸片人”的爱也常催生很强的消费欲望,因而诞生了“谷圈”等文化(“谷”指角色的官方周边,官方可因粉丝购买“谷”而获得收入)。下图所示为粉丝个人对动漫《文豪野犬》角色中原中也与日本乙女游戏《虔诚之花的晚钟》角色Nicola的“谷子”美化展示。这种“谷美”背后的消费是可观的,不过在“谷圈”是并不罕见的。

  image.pngimage.png

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调研结果

  问卷预计涉及:

  纸片人来源?

  纸片人喜欢的原因?

  纸片人更迭速度?

  是否会参与同人创作和浏览?是否在同人圈中参与社交活动?

  吃谷量?纸片人→游戏氪金?

  纸片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调研分析

什么是当代青年喜欢的“纸片人”

人设不止是立绘

  • 很多人都有个认知误区,以为二次元就是立绘好看能舔就行,有欧派、有胖次、有御姐、有萝莉、有病娇…,给角色随手编个身高、体重、三围、爱好就是二次元了?不是的。
  • 立体的人设不仅仅是一纸人物传记,它可以来源于很多东西,比如说《阴阳师》的玉藻前这个角色。在他推出的时候,配合了一小段高质量CG短片+6格漫画故事绘卷+故事关联到晴明的生母葛叶,关联到一众阴阳师+推出了一个新的封魔之时的BOSS胧车(故事里是玉藻前的小弟,胧车也有自己的故事)……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表现手法去丰满整个角色在不同视角下的形象,最终使角色变得立体,观众\玩家才会对它有爱。
  • 立体的人设还在于“不脸谱化”,新生代的二次元用户特别喜欢讲个性,喜欢讲与众不同、我就是我,喜欢叛逆,喜欢塑造不寻常的、有点亦正亦邪的角色,喜欢塑造人物在面对抉择时的内心纠结,喜欢看到人物“追寻内心选择”时的思考过程。
  • 二次元的人设讲究的是想象空间,想象空间需要有足够多的信息去支撑,玩家才能建立起想象的。它还需要你搭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联性,所以错综复杂,柳暗花明的​人物关系也是二次元玩家乐此不彼的玩点。(一个反例就是,过于清晰明朗的人物关系,并不符合二次元玩家对角色的想象需求。)
  • 想象空间是在立体的人设上,又不把事情说得太过清楚明白,留有余地,让观众\玩家有想象的空间,比如说:玉藻前为什么一再帮助晴明,但却又要火烧京都,与晴明为敌?这个问题也许跟她与葛叶(晴明生母)之间的关系有所关联,她们既同为妖狐,又是红颜知己,但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玉藻前对晴明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呢?晴明知不知道玉藻前与他生母之间的事情呢?一系列问题,在故事里并没有交待清楚,但它带出的信息很自然会让观众\玩家产生这些疑问,这就是二次元。

“纸片人”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情感支撑/社交满足/时间消磨/…

“纸片人”与青年的联系在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表现

  参考 积极性、动态性、多样性…

(2)多样性:

兴趣多样决定亚文化的多样。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B站中的每一个分区都有至少13.46%的青年经常使用,而这些分区涵盖多个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小众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都会是亚文化的一部分。像电子产品爱好者,会关注影视飓风这样的科普型up主,然后嘉心糖?,而这个也正是大家喜欢的up众多的原因所在,体现的便是一种亚文化。大家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每个人的圈子有交集而又不同。慢慢的,有着小众爱好的聚集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亚文化。而b站则是这些亚文化的媒介,给这些小众爱好者提供了相识与交流的可能。

(3)积极性:

从青年亚文化传统的定义以及概念来看,它往往指的是比较消极叛逆的文化与青年心理。但是从大家在B站上关注的up主来看,B站上的亚文化普遍都是积极向上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实则是与主流文化本质相通,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表达。而B站作为媒介,其适当的引导与规范也是形成这种积极亚文化的原因之一。

(4)动态性:

没有永远的亚文化,也没有永远的主流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主流文化也可能发展成亚文化,亚文化也会有一天成为主流。像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这样主流官方的部门,也会入驻B站,表明了B站的影响力,更体现了对青年亚文化的认可。随着事件的推逝,如今的青年亚文化的精华会逐渐走向主流,同时也会有更多新的亚文化萌生。青年亚文化会成为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成因探讨

“纸片人”自身的积极精神效果

ACGN文化影响

同人文化(同好者之间的社交)

文化分析

(一)青年亚文化的产生

青年亚文化最初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压制的不满,即表现为代际矛盾;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青年亚文化常常表现出对统治阶级霸权的反抗。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社会的反抗主要表现为: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这种空间和区隔的建立也可以说是对于主流文化的仪式性和风格化的抵抗。[5]但是互联网时代塑造的被消费主义深度捆绑的网络市场、以兴趣为中心的网络圈层、以价值多元为特点的网络文化、以全民参与为基本格局的网络主体、以视觉符号为主要形式的网络传播,为青年亚文化的深刻变迁提供了丰沃土壤[6]。

(二)青年亚文化的形态变迁

1、从反抗对立到去中心化的演变。传统亚文化理论认为,抵抗性是亚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挑战主流文化是亚文化建立认同、形成黏性的必要途径。例如,芝加哥学派将建构亚文化视为边缘青年为了反抗主导体系、追求存在意义而采取的“越轨”行为。但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扁平化、即时性、碎片性特点,弱化了亚文化持续性、结构化抵抗主流文化的能力。因此如今的青年亚文化往往只将“不随大流”的信条融入日常表达与文化消费之中,把叛逆的情绪包裹在揶揄嘲讽、半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之中,而很少对主流文化采取反抗对立的姿态。

2、从身份圈层到兴趣圈层的转变。寻找身份归属是贯穿整个青年成长阶段的重要动力源,也是青年亚文化圈层结构的主要边界。而我国“Z世代”感兴趣的文化风格不追求现实针对性强的意识形态表达,而渴望通过独特的趣味以确立“自我”。关于这一点,B站的不同文化分区便是很好的证明。B站的每一个分区,例如二次元、音乐、鬼畜等,都是一个小众文化圈层。同时,众多青年人也因为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由此,以“我是谁”为中心的亚文化身份圈层,逐渐演变为以“我喜欢什么”为中心。

3、从小众参与到大众卷入的演变。传统亚文化往往以“小众”“非主流”的形态保持着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而当身份圈层逐渐演变为兴趣圈层,青年亚文化的主体也由小众向大众演变。

4、从价值传递到情绪传导的演变。早期亚文化是青年抵抗性运动由社会向文化领域的延伸,承载着价值传递的功能。而在后现代社会中,相比于价值观的认同,情感共鸣俨然已成为首要的社交需要,因为它代表着“人类互动的最高复杂性”。共享的情感已成为网络亚文化圈层联结的重要纽带[6]。以B站的“弹幕亚文化”为例,密密麻麻的弹幕营造了强烈的“共时性”体验,观众得以跨越时空获得情感共鸣。例如,“爷青回”常用于表达某一代人共同的回忆;“白嫖失败”常用于表达对UP主制作的视频质量的高度认可。“泪目”等则常用于表达感动的情感。这些都是亚文化圈层情绪传导的体现。

(三)青年亚文化的治理

近年来,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社会的助推下,不断呈现出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趋势,正如上述提及的青年亚文化的形态的变迁。而这种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能力的弱化,将有利于主流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和治理。同时,青年亚文化叛逆、破坏的色彩也正在逐渐减弱,正向的、积极的亚文化内容则逐渐显现出来,只要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治理,我相信青年亚文化也会对青年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

总结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