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科学技术使人变强还是变弱?

#0 引入

  P1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科学技术使人变强还是变弱?就让我们从这个问题自身说起。

  P2

  我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在我看来,这就是从0-0.5和0.5-1的过程。

  P3

  在这一过程中,与我们联系最频繁和密切的即是科技的产物,科技产品。很多科技产品的出现都离不开人类对于更好生活与工作的需求,但又是什么会让我们提出“科技让人变强还是变弱”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在科技的总体价值权衡上有所疑惑,应该不太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科技是好东西,只看人怎么用”这样笼统又正确的答案。但是,比起这个答案,或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

#0.5 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与时代背景有关

  P4

  退一步讲,这个问题的立足点在哪里?

  如果认为石器和青铜器等是一种科技,古人会提出“科技让人变强还是变弱”的疑问吗?

  那么,对于印刷术、指南针,对于纺纱机、蒸汽机,那个时代的人们也会问出同样一个问题吗?

  又或者,即使人们曾经怀疑过这个问题,也可能与我们现在所怀疑的强度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吧?

  我们的科技绝不可能是在退步,也并非因为科技的退步而这样不安,反倒不如说,这个问题是在科技相当进步的程度下才能提出的,而至于这一点,我们慢慢来回答。

  P5

#1 科技产物是人类的智慧与美好愿望的结晶

  P6

  正如先前所说,许多科技产物都是创造者怀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愿望孕育而生的,事实上,我们也一直都在享用着前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成果,理所当然般自得其乐地享受着“先进的生活”。

  很早以前,大自然中弱小的人类,因为习得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才逐渐在毫不留情的自然法则中渐渐获得规则之外的主导权。他们那时的许多科技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确实是弱小的,然而在那时的他们看来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是他们肢体的延伸,是他们得以生存和生活的必不可缺的要素。

  在今天,几乎毫无争议的积极案例也仍是接连不断的。在此不妨浅举几例。

  P7

  1. 智能诊疗

    医疗影像学的运用极大的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自从 1895 年人类摄得第一张 X 光射线后,我们对医学有了跨越式的认知:可以在体外对病人体内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判断。今天我们已经有 CT、磁共振、DSA 等技术进行诊断,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灶,明晰病情,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医治。

    P8

    “明察”仅是开始,科技如今已经可以指导医生决策。智能诊疗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是计算机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可靠诊断和治疗方案。

  2. 高铁与互联网: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高速公路

    P9

    科技的进步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交通方式。在中国高铁诞生的几十年来,高铁里程数飞速增长,全国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2018 年,高铁已经运输了占 60% 的铁路旅客,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古人诗词中的浪漫幻想。

    P10

    如果说现代运输方式缩短了人们的物理距离,而互联网是将人们的思维和万物紧密相连。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由此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的网络——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能够在网上共聚一堂,学习知识,也是互联网给予我们的利好。

  P11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不提我们自幼接受的“科教兴国”教育,也不难明白我们对发展科技会带来美好未来的无端信任,把这样的恐慌称之为“因噎废食”。

  

  但是有时候人们也容易会忽略话题里的另一个对象,。即使我们能够找出很多像上面几例那样几乎毫无争议的积极案例,好的科技产物,有时并不会让人变得更好,强大的科技产物也不一定让人变得更强。

#2 强大的科技产物未必让人强大

  P12 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并不全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即使不提一些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速度而感到痛苦的失业者,从长远来看人类也是在被科技产物改造着,或好或坏。

  P13

  1. 依赖综合征:部分能力的退化

    以借助科技产物代替某些能力的使用的同时,那些能力也逐渐退化了,由此产生的一个或许有点严重的问题,即是科技依赖综合征。

    1. 过度依赖搜索引擎

      在今天,通过搜索引擎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问题的答案。我们也逐渐把因特网看作自己记忆的一部分,比起记忆信息的内容本身,更容易记住找到信息的方法。这或许体现出,人的记忆力正在逐渐被削弱。

      P14

    2. 感官依赖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与母亲产生亲密依恋的需要,它对今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现在,我们也许可以不通过触碰真实的人就轻易获得这种接触安慰,如果感觉可以被较好地模拟,那么真实的拥抱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P15

    3. 表达依赖

      社交软件让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而忽略了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平日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所产生的效果远不及一个酷炫的表情包。但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却是我们沟通过程中重要的非言语表达形式。

      然而,由于社交软件的普及,我们这种费时费力的非言语沟通习惯的实操机会似乎越开越少,折射到现实上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网络社牛,现实社恐”,对社交媒体特有表达方式的依赖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如何面对他人。

      P16

  2. 泛娱乐化

    人本身就是向往着快乐的事物的,而新的科技带来了更多廉价简单的娱乐手段,这些手段容易使得人们沉溺其中,改变人们“快乐”的定义。

    1. 碎片式的娱乐降低了人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早有论文写到,人们 2000 年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 12 秒,2013 年降至 8 秒。其实不需要研究数据支撑,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的弱化是能够感知到的。短视频、有声小说等等快节奏的娱乐方式将我们的生活碎片变得充实,有时也把完整的生活变得碎片化,静下心阅读一本纸质书相比于阅读手机上的微信推文而言或许更加困难。

      P17

    2. 高度娱乐化的事物或许也有高度的成瘾性

      霍金教授曾说过:“人类有自我毁灭的风险。” 科技的进步能带来美好的生活,但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巨大风险。人类发展科技的同时,科技也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控制”人类,大数据推送的视频软件将人们牢牢吸引在手机屏幕前,微信中蹦出的消息让我们将时间大把浪费在无谓的回复和水群上。

      正如《娱乐至死》中所警示的那样,我们或许很容易被快感所控制和支配,而失去人之为人的自主性,成为快感的奴隶;如果被这样支配,我们人类应该是“变弱”了。

  这些症状或许是我们变“弱”的少数表现,也可能是前奏中的几个音符。

  P18

#3 更强大的科技产物让“我”恐惧、让“我”不安、让“我”怀疑“我”

  现代人对于科学技术使人变强还是变弱的疑问绝不仅限于以上的内容,而更与新的、强大的科学技术——深度学习——相关。

  P19

  说到深度学习,又恰好是在这个时间,很容易想起某个最近在国内社交网站上成为热点的科技话题,那就是 AI 画图技术。简单几个 tag,也可以再加上一张各种质量的图片,等待几分钟,就能够获得一张或许让人非常满意的成图。

  与这一技术的强大相应的,它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或许出于对 AI 技术的不了解,将其理解为简单的缝合,或许出于对自身未来的担忧,或许出于对版权的理解的差异,更或许是出于本代表着“人性”的艺术领域也存在被“非人性”的 AI“侵占”的可能性。

  P20

  这当然不是 AI 画图作为一个科技产品所独有的待遇,而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天的地步时,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未来更多的 AI 科技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P21

  时下大热的深度学习、也是现在所广义认为的人工智能的基础,建立在对于人脑模拟的基础上,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等结构,用层层的“神经元”参数模拟人脑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P22

  经过深度学习的AI,如今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如形形色色的APP,打开一扫普通人也能变身博学的植物学家;呼唤一声“siri”“小爱同学”就能给智能设备下达各种指令,极大地便利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AI在某些领域已经证明比人类更加“聪明”,频频击败世界冠军。然而在这些成就的的背后,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知之甚少的事实,他们的杰出成就深深地让其发明者困惑,谁也没有料到所谓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做得这么好。

  P23

  没有基本的原则指引这些学习系统,除了一些模糊的来自人类大脑的设计灵感,而关于这一点,实际上也没有人真正懂得多少。如果想要进一步使用人工智能,使其可信可靠显然是第一步。而信任的基础便是“理解”,专业一点的说法是“可解释”,但正如人们未能完全理解大脑一样,当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数量超过一定规模时,其学习过程变得难以预测。“可解释性问题”成了目前机器学习的一个瓶颈。而深度学习正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对它、以及它背后的我们难以理解强大科技感到不安和恐惧是顺理成章的。

  不仅限于许多幻想作品中写到的那样,我们开始对“人”的内容产生了怀疑,而什么样的“人”是“强”的、属于未来的人类的文明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没有办法产生彼此一致认同和确信的答案。

  P24

  一直以来,我们所生活的根本动机或许就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里的一层又一层,满足自身需求,对社会做出贡献,以至于自我实现。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发一轮又一轮的失业潮我们对“人”的意义的疑惑也会逐渐加强。单调的技术在几十年前就是可替代的,然而不同于17、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失业潮,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之广、能力之出众有目共睹,在我们看来代表着创意和人性的工作如果也可能是可被替代的,那么“我们”又是什么存在?即便所谓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没有残害人类的想法,在我们将人工智能加于现实生活企图方便自己的同时,我们人类在社会的主导地位也在悄然被边缘化。当人类的价值不再被需要和肯定,那又从谈去追求“自我实现与尊重”?或许那时的生活将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P25

  如果那样的生活是作品里的乌托邦和理想国的模样,“人”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P26

#4 再次定义“我”

  P27

  再次说起开头时我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比科技落后的过去更容易提出这个问题?

  P28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刚刚所讨论的内容,不难发现,我们从“科技”产物的发明者本身的愿望出发,走近了“人”对这些产物的心理,剖析“人”因新时代的科技而产生的动摇,探究人类的“强”与“弱”:这份质疑,正来源于我们对人类的文明在科技发展下变化的趋势的不安。

  P29

  科技是人类的智慧与美好愿望的结晶,但是美好、强大的科技未必给人类带来美好的影响、让人类变得“强大”,“不用则退”让人类的部分能力在被科技产物代替的过程中磨损,而科技产物对人类追求快乐的本性的迎合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这些影响都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弱化”了人类,而今天的、以至于明天和更遥远的未来的更加强大的科技,可能从根本上挫伤人类对于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的理解,甚至像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那样,让人类失去追求“自我实现与尊重”的动机和动力。我们担忧、不安,故我们思考,这样的发展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在这样的发展下我们真的会变的更“强”吗?这种“强”又会是什么形态呢?

  P30

  我想起《人类简史》里所看到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当代的人类比远古的人类会更聪明吗?现代的人们的营养摄入方式,远远比不上远古人类丰富。或许在那样的环境下,人类的整体更容易发生进化。但是事到如今,科技的发展早已是现实,回头的路几乎不可能存在,有些变化我们说不出好坏,就像现代的精细饮食让我们的胃部的消化能力大幅降低一样,这些问题可能只有之后才能解答。不过,人类变强或变弱是针对人类文明整体以及漫长的前景而言的忧虑,而非在于我们个体。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时代潮流中的一滴水,即使确信了强与弱的定义、确信了人类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很难做到什么事情,但是考虑这个问题能让我们警惕自己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这种警惕存在的前提下,为我们个人的未来发展尽可能地做出自主的选择;如果改变人类命运的机会恰好落在我们手中,也更加慎重。

  如果相信泛娱乐化是让人“变弱的”,就警惕自己成为快感的奴隶;如果相信艺术是人性的、是有意义的、是让人“强大的”,那么,就不要放下手中的画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自主的选择,而非把命运都交给高速发展的、不可预知的科技,或许,人类的命运也更能够掌控在人类自身手中。

  P31
  ‍